【人民日报】世界首例“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
“现在患者已经术后三个月,情况很好。这也预示着,世界首例临床成功实施的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成功了。”1月1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2022年11月,44岁的肾移植术后患者长出了8.1cmX13.6cm的巨大腹主动脉瘤,需立即手术治疗。但要切除腹主动脉瘤,医生必须阻断腹主动脉和双侧髂总动脉血供,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移植肾的血供,还会增加移植肾失功(失去功能)的风险。
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团队联合肾移植专科团队,在切除巨大腹主动脉瘤、置换人工血管的同时,利用常温机械灌注让移植肾不中断血流,避免了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常光其介绍,所谓“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就是将患者体内正常工作的移植肾运用常温机械灌注系统持续维持供肾的血供,把移植肾隔离保护起来,等到手术结束后再恢复正常血液供给。
此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用常温机械灌注技术相继开创了国际首例无缺血肾脏移植术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术,其核心正是持续维持肾脏的血供,并获得世界移植协会主席的认可。此次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再次创下世界首例。
患者肾移植后长出巨大腹主动脉瘤,情况危急
3年前,陈丽因尿毒症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成功实施了肾移植术,移植肾被放置在左侧髂窝中。术后3年,陈丽移植肾的功能良好,再也不用每周多次往返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然而,近期陈丽突然发现自己的腹部出现了搏动性的包块,且近几月来包块越来越大、搏动越来越明显。察觉到不对,陈丽再次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找血管外科常光其教授诊治。

常光其教授在为患者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医生,你看我肚子上这个包一直在跳。”陈丽在诊室里这样对常光其教授说,常光其对陈丽进行了详细体检,确定陈丽患的是一个巨大腹主动脉瘤。经过增强CT检查,陈丽的腹主动脉瘤瘤体最宽处直径已达8.1cm,累及长度达13.6cm,随时有破裂风险,常光其很快安排患者住院治疗。
血管外科团队决定尽快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但让常光其担心的是,在切除腹主动脉瘤并置换人工血管的过程中,需要阻断腹主动脉和双侧髂动脉的血流,这就意味着远端的器官及组织将面临约1-2小时的热缺血时间。但是陈丽左侧髂窝的移植肾无法耐受如此长时间的热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打击,会极大地增加移植肾失功的风险。
如何在这段缺血时间中保护移植肾成了这场手术的一大难题。
在体器官隔离保护下成功“拆弹”,完成全球首例突破
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移植肾能够得到持续的供血,血管外科团队和肾移植科团队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最终决定采取肾移植科邱江教授提出了通过“移植肾在体常温机械灌注”实现“移植肾隔离保护”的手术方案。
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后,手术按计划进行。一切准备就绪后,常光其教授和王冕副教授打开腹腔和后腹膜,充分游离腹主动脉瘤上下方及双侧髂动脉,之后由邱江教授分离左侧髂内动静脉,然后常光其教授用主动脉钳阻断了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邱江教授则迅速放置好肾灌注导管并启动常温机械灌注,移植肾通过“在体常温机械灌注”供血。随后经过一系列精细的手术操作,在常光其教授团队和邱江教授团队的通力合作下,耗时不到4个小时,成功为陈丽拆除腹主动脉瘤这个不定时炸弹并置换了人工血管。
“在整个灌注的过程中,参数指标正常,移植肾可正常产生尿液,且尿液生化检查结果提示灌注过程中移植肾功能正常。”常光其表示,术后的彩超检查结果及肾功能检查也表明患者移植肾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也意味着手术过程中移植肾没有受到损伤,术后两周陈丽就康复出院了。
常光其介绍,本次的移植肾灌注是“在体原位灌注”,手术主要难点在于对维持移植肾血供的髂外动脉以及移植肾静脉回流的髂外静脉血管的分离、阻断以及灌注插管。手术的成功也预示着,世界首例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在广州中山一院完成。
文/记者 赵苑旨
报道链接: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aba2ecc3b7e94720b2b7e26eb4cc63ad
报道时间:2023-01-13